2021年校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拟获奖名单 |
编号 |
成果主要完成单位 |
推荐成果名称 |
成果主要完成人姓名 |
获奖 等级 |
备注 |
1 |
通信工程学院 |
“一引领、三融通”,工科院校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
顾华玺、刘刚、陈彦辉、魏雯婷、李靖 |
特等奖 |
拟推荐省级 |
2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聚焦三个面向,构建两院一地,层次化递进式计算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 |
崔江涛、万波、李辉、王小兵、彭延国、陈龙、李龙海、赵岩松、付少锋 |
特等奖 |
拟推荐省级 |
3 |
机电工程学院 |
“六位一体、四维聚焦”面向国家重大机电工程需求的国家一流专业建设方法与实践 |
段宝岩、黄进、梁玮、陈晓龙、李团结、朱敏波、周金柱、陈武、张强、李智奇、王飞 |
特等奖 |
拟推荐省级 |
4 |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
服务国家需求,双创教育驱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 |
郭立新、魏兵、李科、李平舟、李江挺、弓树宏、郭宏福、李娟、王蕊、柴亚茹 |
特等奖 |
拟推荐省级 |
5 |
微电子学院 |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产教深度融合的集成电路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
郝跃、马晓华、冯晓丽、康海燕、郑雪峰 |
特等奖 |
拟推荐省级 |
6 |
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 |
服务航天强国战略的空间信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
郑晓静、李小平、刘彦明、金科、朱伟、卢毅、贺王鹏、席慧 |
特等奖 |
拟推荐省级 |
7 |
研究生院、电子工程学院(研究生)
|
产教融合,信息强国,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探索与实践 |
姬红兵、田聪、魏峻、张玉明、廖桂生、李青山、王爽、马莉、张文博、朱明哲、高宝铜、高晓莉、赵小燕、李龙 |
特等奖 |
拟推荐省级 |
8 |
党政办公室、本科生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
六新为基,智数驱动,“人工智能+教育”一流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杨宗凯、王泉、苗启广、赵静、张玉振、苏涛、林波、侯彪、张国良、崔江涛、陈明、张开元、谢晖、谢琨、王新怀 |
特等奖 |
拟推荐省级 |
9 |
电子工程学院(研究生) |
筑梦军工、科研报国,电子信息类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
丁金闪、姬红兵、廖桂生、杨光暐、苏涛、邓成、刘宏伟、刘英、王翰儒 |
一等奖 |
拟推荐省级 |
10 |
电子工程学院 |
依托国家一流课程,聚焦工程创新能力培养,打造数字信号处理高阶示范课程 |
田春娜、高新波、臧博、刘淑华 |
一等奖 |
|
11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双向多空间融合下的一流课程建设与推广——以《离散数学》为例 |
谢琨、苗启广、袁细国、郑海红、宋建锋、慕建君、卢子祥 |
一等奖 |
拟推荐省级 |
12 |
机电工程学院、团委、人文学院 |
以培养家国情怀和红色基因为核心的理工科大学生美育素养提升体系研究与实践 |
任小龙、梁玮、傅超、黄进、杨西惠、华俊文 张爱梅、王维佳、王飞、丰博 |
一等奖 |
拟推荐省级 |
13 |
数学与统计学院、网络与信息安全学院(研究生) |
基于国家战略需求和红色血脉传承的研究生交叉培养模式 |
刘三阳、马建峰、李兴华、李小南 |
一等奖 |
拟推荐省级 |
14 |
人文学院、终南文化书院 |
终南文化书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实践与探索 |
史耀媛、陈春晓、王成来、潘明娟、郭晓红、刘、朔、郁志强、张妍、马婧、辛妮 |
一等奖 |
拟推荐省级 |
15 |
微电子学院(研究生) |
科教融合产教协同,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集成电路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
朱樟明、程珺、张玉明、高宇璐、张进成、刘术彬、郑雪峰 |
一等奖 |
|
16 |
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 |
“三位一体、五法协同、八路推进”,“信号与系统”一流课程改革与创新 |
郭宝龙、朱娟娟、闫允一、吴宪祥、孟繁杰 |
一等奖 |
|
17 |
网络与信息安全学院 |
工程教育认证与新工科产学融合的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改革与探索 |
杨超、李晖、李兴华、马建峰、张美茹、张跃宇、张俊伟、吕锡香、杨寒、杜小刚、耿朋 |
一等奖 |
拟推荐省级 |
18 |
本科生院创新创业学院 |
思政引领、能力贯穿、三院协同,新工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 |
王泉、苏涛、朱伟、赵岩松、刘毅、尹鹏、吴家骥、张文博、邵明绪、王佳悦 |
一等奖 |
拟推荐省级 |
19 |
本科生院招生办公室 |
行业特色型高校优质生源质量的探索与实践 |
郭涛、苏涛、张博、尤吴晶、杨楠、李青海、孔丹阳、曹艳龙、郑萱琳、姚林、曹畅 |
一等奖 |
拟推荐省级 |
20 |
本科生院党委学生工作部 |
基于“资助+五育”模式的“FAST”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
林波、卢琳、刘文博、尤吴晶、李超、郑晓梅、杨帆、王鑫、王朱丹、韩邦合、曹畅、杨会科、杜壮壮 |
一等奖 |
|
21 |
通信工程学院 |
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导向的通信网络综合实践教学方法 |
李晓辉、刘乃安、韦娟、唐军、李毅 |
二等奖 |
|
22 |
电子工程学院,海棠九号书院 |
双院协同、校企融合“德显”优才五位一体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 |
李龙、杨震、胡博、杨光暐、丁金闪、邓成、苏涛、林波、王朱丹、杨笑宇、张宁祥、靳志伟、席慧、卞学愚、厉成江、肖雪燕、刘泽如、吴媛媛 |
二等奖 |
|
23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 |
奠发展基石,引创新爆点,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专硕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沈玉龙、张志为、杨力、马建峰、向麟海、李青山、崔江涛、赵岩松、付凯元 |
二等奖 |
|
24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AI赋能,数据驱动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改革与实践 |
苗启广、张国良、宋建锋、谢琨、 刘如意、林波、谢晖、王凌霄、吴佳、 |
二等奖 |
|
25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竞赛引领、产教融合、AI赋能,计算机专业学生编程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万波、苗启广、崔江涛、张淑平、罗雪梅、张菊莉、宋建峰、贾文、陈龙 |
二等奖 |
|
26 |
机电工程学院(研究生) |
研严并举、机电融合、测控一体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
李团结、黄进、梁玮、王作为、苏楠 |
二等奖 |
|
27 |
机电工程学院、工程训练中心 |
三进阶(3S)机械创新导向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
张国渊、陈永琴、段清娟、李团结、朱敏 波、赵兴民、王海军 |
二等奖 |
|
28 |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
打造线性代数线上金课群,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
杨威、高淑萍、陈怀琛、周慧鑫、黎娜、马建荣、张剑湖、吴晓鹏、田阗、李仁先 |
二等奖 |
|
29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ICT行业特色型高校金融科技与大数据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研究及实践 |
柴建、郑冠群、王美花、郑又源、罗鸣、寇红红 |
二等奖 |
|
30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面向行业特色高校的《创业基础》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与改革 |
王益峰、王曦、王林雪、赵文平、朱伟、杜跃平、王倩、宁艳丽、赵岩松、董明、谢永平、刘益、郭晓、史会斌 |
二等奖 |
|
31 |
经济与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
课程思政视角下多元信息维度的工程管理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
刘爱军、宋玮、郭涛、贾俊秀、杜黎、罗太波、杨云、许岩、袁帅磊、贺楚沣 |
二等奖 |
|
32 |
数学与统计学院 |
基于教学资源与教学能力建设的数学教学支撑体系 |
高淑萍、刘三阳、杨丹丹、吴婷 |
二等奖 |
|
33 |
外国语学院 |
国家级一流科技英语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
马刚、李长安、王燕萍、仝文宁、曹志宏、周正履、任利华 |
二等奖 |
|
34 |
外国语学院 |
基于核心素养和深度学习的大学英语智慧教学模式构建与实施 |
曹志宏、杨荣丽、王娟、廉虹、辛冀秋、冯延琴、樊晓莉、王丽莉 |
二等奖 |
|
35 |
微电子学院 |
基于“四位一体创新课程内容体系”的 一流课程建设 |
戴显英、毛维、魏巍、赵天龙、王树龙 |
二等奖 |
|
36 |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本科生院、电子工程学院 |
基于双模态大数据在线学习智能评价的探索及应用 |
陈雪利、谢晖、张国良、朱守平、梁继民、徐欣怡、曾琦 |
二等奖 |
|
37 |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
深度融合创新创业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胡波、黄力宇、崔传贞、施红雁、赵磊 |
二等奖 |
|
38 |
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 |
依托优势,突出特色,建设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一流专业 |
许录平、孙景荣、冯冬竹、张华、何晓川、刘清华、程鹏飞、戴浩、余航、赵闻博、王光敏、寇勇、刘立、阎博 |
二等奖 |
|
39 |
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 |
新工科模式下基于应用导向的《新能源 材料与器件》课程建设改革 |
张茂林、张东岩、闫养希、王珍妮、李智敏 |
二等奖 |
|
40 |
人工智能学院(研究生) |
人工智能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
焦李成、石光明、侯彪、李阳阳、高新波、缑水平、王爽、田小林、马文萍、张向荣 |
二等奖 |
|
41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基层党建与思政课同频共振的“五位一体”育人模式 |
李刚、蒋冬双、张鹏伟、吴雪、孙丹阳、孙江可、田朝晖、庞震、李垣 |
二等奖 |
|
42 |
体育部 |
个性化、多元化、智能化协同的大学体育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 |
于少勇、白光斌、齐欣、曹峰、侯鹏、张超 |
二等奖 |
|
43 |
本科生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
表达性艺术团体在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中的应用 |
丁兰艳、王博韬、宋宝萍、魏萍、武成莉、张文娟 |
二等奖 |
|